为推动学院科研创新工作发展,拓宽师生科研视野,在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及辽宁省药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的支持下,11月25日下午,制药工程学院在播馨楼107教室举办了“沈药无涯论坛”之学术沙龙第14期“学思维 树创新”科研分享活动。制药工程与环境科学系教师吴昊、徐爽及康程铭分别进行了精彩报告,会议由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主席侯晓虹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__local/A/A2/01/C8413A05B2229A05D7F39106D7D_0E4C63F5_5AF87.png)
吴昊博士分享了题为“蛋白质制剂中不溶性微粒形成机理和检测手段”学术报告,从形成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对于注射类药品安全的影响角度,阐述了研究蛋白质注射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意义,分析了蛋白质制剂在管理和运输过程中形成不溶性微粒的机理及预防策略,并介绍了近期开展关于蛋白质制剂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__local/5/EE/CD/12A8C6DE216C8573584A58C3D51_EE44F5F5_5C33D.png)
随后,徐爽博士做了题为“多孔炭纳米片的设计制备及其小分子吸附分离性能研究”报告,结合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以气体吸附分离应用为例,详细介绍了混合物气源种类、常见分离技术、多孔固体吸附剂的选择与评价标准、气体吸附分离机制以及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__local/5/18/CD/B38A8ED2EB9BE88E24DDAB08B78_08527075_4FAEC.png)
最后,康程铭博士分享了题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研究”学术报告。他针对数控机床主运动部件时变误差影响加工精度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数控机床运动轴时变误差预测与补偿概念,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预测实体变化趋势方面的优势,建立了一种新颖的运动轴的时变误差预测建模与补偿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数字孪生体的物理实体层、数据传输层、功能执行层和应用服务层的功能。
![](/__local/5/02/DE/17EEB5EA55C2BE95470BAAB5AB3_39F3A577_61DF6.png)
与会师生与三位新入职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三位教师从不同的领域阐述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制药领域的潜在应用和前景。最后,侯晓虹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此次学术沙龙为广大师生搭建了科研交流和学术思想碰撞的平台,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学科交叉的精彩,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__local/B/68/A2/5DBBC288A9115466900BDF45281_B527477B_612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