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下午,制药工程学院、研究生院、辽宁省药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沈药无涯论坛”第318讲暨“智药论坛”第18讲,清华大学饶燏教授作了题为“PROTAC小分子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会议由制药工程学科副主席刘洋教授主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近300余人参会。
![](/__local/F/61/03/7BB36D576ED67EAFD7463D4B9D9_2D047A22_4A245.png)
饶燏,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1999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山东大学药学院),2002年硕士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获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月回清华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2014年起分别任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编委。饶燏教授长期从事药物发现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抗重大疾病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展开。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PROTAC)的开发和应用。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search, Cell Discovery, Leukemia,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Protein & Cell 等学术期刊。
![](/__local/B/3D/E2/FB8F9C7029521D23FCFBC959620_6A7C200E_139A7.png)
报告中,饶燏教授围绕课题组近年来研究的非常有代表性的PROTAC分子研究示例,展开介绍PROTAC小分子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及其应用。他指出,在理论上,只需要小分子药物短暂地与致癌蛋白结合,给致癌蛋白打上“泛素化”的标签就可以实现高效特异性的蛋白降解。这些小分子药物不需要很高的浓度,可以循环使用,并且蛋白被降解后需要重新合成才能恢复功能,可以极大地推迟抗药性的产生。他认为该技术可以克服传统方法如CRISPR, RNAi和小分子抑制剂的不足,是引领新一代医药开发的新技术。
![](/__local/3/93/36/B0B6862CD319BE061509C014376_99379FA6_2E794.png)
最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赵临襄教授、副院长赵燕芳教授和刘洋教授对饶燏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的精彩报告表示由衷的感谢。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广大师生对于PROTAC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拓宽了科研视野和知识领域,对加强制药工程院学科建设和提升科研能力具有深远意义。